在倒淌箐,探寻人与自然和谐的低碳乡村生活
 日期:2022-11-02   浏览:1609   来源:红色培训教育网  返回列表

金秋时节,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西双版纳仍是绿意盎然。记者从景洪市城区驱车出发,在崎岖的山路间兜兜转转近2小时,终于抵达了此行目的地——勐养镇倒淌箐村。

曾经,倒淌箐村位于澜沧江畔的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澜沧江在傣语中意为“百万大象之河”,为保护亚洲象、苏铁等珍稀野生动植物,上世纪90年代末村民们作为生态移民搬迁出来,在新址生活至今。

近年来,随着保护力度加大,亚洲象种群数量增加,倒淌箐村附近也开始越来越多出现大象的身影。在村口的玉米地里,记者就发现了前不久大象“造访”时留下的脚印。这些家门口的“大邻居”不仅会对农业生产造成损失,还会增加村民外出劳作、出行时的风险。2020年,在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支持下,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和西双版纳州热带雨林保护基金会正式启动“社区蜜蜂养殖生计发展推动亚洲象保护”公益项目,旨在弥补农作物损失,减少社区对原始森林的依赖,引导村民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中。

黄色的花 中度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

正在采蜜的中华蜜蜂 本报记者周梦爽摄

小小中华蜂,成为人象关系润滑剂

村寨的小路旁,记者看到村民王少宽正在给蜂箱铺设铝膜板。“有了这个,蜜蜂就下雨淋不着,烈日热不着了!”王少宽介绍,公益项目实施3年来共支持了他26箱蜂箱,并定期派技术人员上门培训养蜂技能,最后再由企业保底收购,每年都能多了一笔稳定的收入。

为何选择养蜂作为社区生计的补充?“与传统农业生产相比,养蜂的劳动负担较低,一般10天内只需要2到3次管护。”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云南代表处首席代表曹大藩算了一笔经济账,在蜂箱管护良好的情况下,每箱蜂群可产蜜15-20公斤,单个蜂箱就能带来750-1000元的收益。

养蜂为生活带来了切切实实的收益,也激发了村民们的参与热情。王少宽不仅蜂箱管护得勤,还主动上网学习养蜂知识,和养蜂博主交流心得,“老一辈养蜂都是用瓦片、树枝和树叶盖在蜂箱上遮蔽,其实用这种铝膜板效果会更好!我用的蜂巢板也是村里最新的!”王少宽自豪地说。

一群人坐在桌子前 描述已自动生成

村民正在接受养蜂技术培训 本报记者周梦爽摄

中华蜂养殖项目实施前,村民年人均年收入约7000元,大象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制约收入增长的关键因素。项目实施3年来,村民们的养蜂技术日益成熟,截至2022年8月,415箱中华蜂蜂群共产出1808.2公斤优质蜂蜜,并由企业加工、包装并走向市场。参与项目的村民户均增收5000元,有效弥补了大象采食农作物造成的损失,缓解了人与大象间的紧张关系。

村民张江美告诉记者,自从养蜂之后,她就很少进山砍笋了。“去野外砍笋不仅累,还有遇到大象的风险。现在养蜂既轻松又能挣钱,就把竹笋留给大象吃啦!”

曹大藩介绍,相比于许多养蜂场引进的意大利蜂,倒淌箐项目使用的是中国本土的中华蜜蜂,“中华蜜蜂是最好的传粉者,它采蜜覆盖到的蜜源植物比外来的意大利蜂更完整,对当地的植物和栖息地发展更有利,有利于当地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持续向好发展。”

图片包含 户外, 人, 男人, 草 描述已自动生成

村民罗宝林正在检查蜂箱 本报记者周梦爽摄

生态种植,打造绿色低碳农业

近几十年来,云南省橡胶树种植面积迅速扩展,割胶成为当地村寨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

因为温度升高会导致橡胶树内的胶水凝固、降低产量,所以村民需要凌晨三四点就起床割胶。长期的昼夜颠倒、作息紊乱无疑是对身体沉重的负担。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村寨的割胶产业陷入了困境。“前几年,胶水原料收购价一度从每公斤30多元跌到8元,辛苦还不挣钱。”村民张江美说。

村民张江美在果园中劳动 本报记者周梦爽摄

为帮助村民提高收入,2021年起,项目方选定了对生态更友好的坚果、芒果等果树,改造替换了230亩橡胶林。来自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的专家也来到现场,对村民进行有机、绿色化生产培训,对施肥、剪枝和病虫害防治等技术要点进行讲解,并提供降本增效的管护方法。

据介绍,经专业机构的现场测算,230亩果木平均每年约有65-84吨减碳效果。随着果木成长,林下植物的不断丰富,除了碳减数值能继续增加,相较于过去的橡胶林,果园里的生物多样性也会不断提高。

为村庄提供清洁能源的光伏发电板 本报记者周梦爽摄

随着替代生计项目的实施,村民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有了新的认识。“我们和蜜蜂、大象共享同样的环境,只有村子周边的环境好,我们产出的蜂蜜才更有卫生保障,才能卖上好价!”张江美说,养蜂后村民们都开始自觉维护起村子的卫生,曾经随处散落的白色垃圾看不到了,养殖牲畜的废水排放也更规范了。

今年69岁的罗宝林大爷是村子里见象次数最多的人之一。“在我心目中大象就跟朋友一样了,你尊重它,它也会尊重你。”

“该项目的目标是通过发展生计替代赋能当地社区,形成低碳、环保的绿色乡村产业,引导村民爱护、保护自然环境。在此基础上,我们更希望能从倒淌箐村示范点的建设过程中,总结出一套可以复制、推广的生态模式,让更多生活在亚洲象活动核心区域的村寨从中受益。”曹大藩说。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周梦爽)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上一篇:飞天圆梦|213秒了解梦天实验舱下一篇:任务前写下遗书!他们让中国有了自己的通信卫星>
0.139

联系我们
展开
  • 微信扫码咨询
  • 微信扫描咨询客服
  • QQ客服
  • 陈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陈老师
  • 刘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刘老师
  • 杜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杜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