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基层一线的报道|养好一条鱼做优一粒米种好一根瓜——苗寨夜话产业振兴
 日期:2022-10-24   浏览:1560   来源:红色培训教育网  返回列表

“太阳‘落土’了,院坝不晒了,大家都围坐过来吧。”10月23日,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桐楼乡桐木村桃子垭苗寨的一个院坝,乡党委书记张倩招呼着村民围坐一圈,一场别开生面的“苗寨龙门阵”在大家的欢声笑语中拉开了序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张倩的开场白简单明了,“这个院坝会,主要就是和大家一起聊一聊乡里的产业发展、说一说未来如何发展得更好,听听大家的意见。”

“我们的淡水鱼不错,不过搞得没有旁边的普子村好。”“还有生态米,就是种的人少。”“丝瓜络产业可以,大的丝瓜能有一米半。”……夜色渐浓,大家热烈讨论,院坝里顿时热闹了起来。

养好一条鱼

烂泥沟成“聚宝盆”

“桐楼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我们不仅有其名,还要有其‘实’。”张倩介绍,在桐楼乡,用山泉水养出的鱼,鱼身瘦长,脂肪少,肉质紧实,市场供不应求。

“普子村的鱼养得好,过年还家家户户分鱼。年年有鱼,寓意好。”谈起淡水鱼养殖,年过七旬的村民赵寿邦接过话茬说,“普子村养的鱼还是我们村赵绪权做的指导,没理由我们自己不搞好。”

桐木村六组村民赵绪权于2012年返乡创业,运用当地丰富的山泉水资源,在烂泥沟里建鱼塘,探索黄腊丁、草鱼、鲤鱼、红鲫等品种的养殖。

靠着过硬的养殖技术,赵绪权用山泉水养出的鱼供不应求,烂泥沟变成了“聚宝盆”。赵绪权也成为远近闻名的淡水鱼养殖土专家,很多养殖大户、合作社都与他合作养殖。

普子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造了废弃的山坪塘,在赵绪权的技术指导下,成功地养殖了草鱼、鲤鱼等鱼类,不仅村集体实现了收益,还通过“分鱼”的方式,让大家共享发展成果。

同时,赵绪权还学习了鱼苗孵化技术,为当地村民养殖淡水鱼提供了优质的种质资源,降低了养殖成本。

“我们这里水源好,鱼塘多,很适合养殖淡水鱼;我们还有养殖能手,有成功经验,这都为养好一条鱼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张倩说,包括桐木村在内,全乡有不少村民参与淡水鱼养殖,效果不错。“我们要继续把这个产业做大,有意愿的尽快和村上、乡上对接,真正把‘鱼米之乡’的品牌做得更响、擦得更亮。”

做优一粒米

闲置地长出生态米

“‘鱼米之乡’,不仅有鱼,而且有米。米还是生态米。”说起米,村民赵昌琼一声叹息,“外出做活路的人多了,好多水田都长满了杂草,成了荒坡坡。”

“只要方法对,闲置地也能变良田。今年细沙村就有一个成功的例子。”张倩所说的桐楼乡细沙村,距彭水县城100多公里,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很多村民外出务工,导致许多田地成为闲置地。

2021年,当地政府对细沙村200多亩闲置地进行整治,通过“坡改梯、小改大、短并长”的方式,高标准整治农田,完善田间道路和产业路建设,让农田更适宜耕作。

今年,细沙村集体经济公司通过集中流转土地的方式,将200多亩闲置地打造成了优质水稻种植基地。

“整田、施肥、收割都能用机器,减少了劳力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应邀来到桐木村参加“苗寨龙门阵”的细沙村党支部书记张坤告诉大家,在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带动下,很多种植大户看到了发展优质生态米的效益,都积极参与进来。

“我们不仅要让闲置地变成良田,还要让大家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实现增收致富。”张坤说,细沙村还配套了优质大米加工厂房,通过把加工厂搬到基地的方式,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同样的水稻种植,通过加工形成自己的品牌生态米销售,实现村民收益的最大化。”

“桐木村的水田多,大家一定要积极主动参与进来,这样才能像细沙村一样把生态米产业发展好,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真正实现共同致富。”张倩表示。

种好一根瓜

规模化发展增收致富

“说了鱼和米,我们再来说说丝瓜络。”张倩介绍,桐楼乡规模化种植丝瓜已经3年了,品种不错,技术成熟,最大的丝瓜能长到1.5米长。

张倩说的丝瓜,并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用于食用的丝瓜,而是一种抗病毒能力强、产量高、个头大的天萝一号丝瓜。成熟的丝瓜经过浸泡、晒干成丝瓜络,可广泛用于制作床垫、鞋垫、坐垫、保健枕、化妆品以及厨卫洗涤用品等,市场前景广阔。

2019年,桐楼乡以“公司+村集体+农户”的模式,引进丝瓜种植产业,通过几年的探索,种植技术日趋成熟。

“细沙村集体经济组织规模化流转土地,种植了200亩丝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20多万元。”张坤的经验介绍,让桐木村不少村民对发展丝瓜产业跃跃欲试。

“这个产业好,我明年也准备种几亩。”71岁的桐木村村民张世成此前在丝瓜种植基地务工,从年初的翻地、提箱、栽种,到夏季的除草、剪枝、疏花疏果,秋季的采摘,他都全程参与,一年下来务工收入两万多元,“种植的方法基本都搞懂了,何况村里还有技术人员指导,种丝瓜不得亏。”

“在丝瓜种植上,我们试验和对比了好几个品种,选择了最合适我们桐楼的品种,我们还有过硬的技术,大家放放心心地参与,争取把丝瓜络产业规模做大。”张倩介绍,丝瓜种植面积扩大后,乡上将建设加工厂,实现丝瓜络的初加工,除了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大家收入外,还能为大家提供更多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夜已深,院坝里依旧灯火通明,大家各抒己见,畅想着美好明天……(重庆日报客户端陈维灯)

来源:重庆日报


<上一篇:海关总署: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进出口同比增长9.9%下一篇:宏观政策有力支持实体经济>
0.057

联系我们
展开
  • 微信扫码咨询
  • 微信扫描咨询客服
  • QQ客服
  • 陈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陈老师
  • 刘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刘老师
  • 杜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杜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