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拳爱国心殷殷报国志(侨界传真)
 日期:2022-11-20   浏览:1435   来源:红色培训教育网  返回列表

拳拳爱国心 殷殷报国志(侨界传真)

——三位归国华侨的奋斗故事

本报记者 程 龙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侨务工作,形成共同致力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一直以来,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心怀祖国、情系桑梓,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都发挥了独特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日前,中国侨联举办第九届“侨界贡献奖”颁奖仪式,表彰侨界先进,凝聚侨界人才。我们聚焦3位获奖的侨界代表,讲述他们立足本职、创新创业的奋斗故事。他们的故事,也是广大侨界人才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统一起来的生动缩影。

——编 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

“农业科学家必须深入田间地头”

1996年春天,英国皇家植物园真菌标本馆里,一个中国人正专注地边观察边记录,生怕漏掉任何一个标本。

有“蘑菇院士”之称的李玉,曾在英国、比利时、美国等多地植物园研究菌类标本。正是在1996年,已过知天命之年的他,又赴日本筑波大学攻读菌物学博士学位。

2000年博士毕业后,李玉毅然回国,“我的根扎在这片土地上,就希望以自己所学为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服务”。

其实,早在上世纪60年代,李玉就与农村结下了不解之缘。1967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的李玉被分配到吉林省西北部的白城地区当农技员,一干就是10多年。1978年,他考取吉林农业大学微生物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著名菌物学家周宗璜教授。当时,中国菌物学研究几乎“一穷二白”,他跟着导师从无到有,潜心实验、钻研文献,留校后又带领学生跑遍全国,调查菌物分布,收集标本并开展基础研究,建成了国内领先的菌类种质资源库。

“农业科学家必须深入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这是李玉孜孜不倦的追求。

地处长白山余脉的吉林省蛟河市黄松甸镇,昼夜温差大、无霜期短,是黑木耳种植的沃土。从上世纪90年代起,李玉就带领团队把功课做到农民炕头上,面对面教学、手把手指导。如何让农民信任新技术、尝试新品种?李玉有自己的方法。有一年春节,李玉冒着大雪,跟着老镇长挨家挨户到农户家拜年,留下了一段“大年初一专家访农家”的佳话,也带动更多农民加入木耳产业。如今,黄松甸镇已成为知名的黑木耳之乡和示范产业重镇。餐桌上的“一盘菜”,成了农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吉林汪清、云南会泽、山西临县、陕西柞水……多年来,李玉带着团队辗转全国40多个县(市),带领农民精准发展食用菌特色产业,建立起食用菌技术推广基地31个,扶持食用菌龙头企业22个,带动上万贫困户依靠食用菌稳固脱贫。

小木耳,大产业。木耳冰淇淋、木耳脆片、木耳菌草茶……为了增加农民收入,李玉团队又研发出一系列木耳深加工产品,木耳产业链不断延伸。“脱贫攻坚不是终点,我们得继续发挥小木耳的大作用,助力实现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李玉说。

小小食用菌,还通过中国援助项目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国门,到达了赞比亚。李玉团队针对赞比亚高原热带气候特点,集成创新出适宜当地种植的食用菌品种8个及配套生产技术体系,开创了赞比亚食用菌栽培的先河。

“中国食用菌研究世界领先,产业规模也位列第一,够大但不够强,还有不少品种需从国外引进。”耄耋之年的李玉把“种出更多更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蘑菇”作为毕生志向。“我这辈子都和蘑菇打交道,希望咱们中国人的碗里都装上中国蘑菇。”李玉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

“想为祖国做点事情”

在睡梦中,将白天的痛苦记忆“抹去”;通过睡眠脑电图,预测抑郁、痴呆等精神疾病风险……这些好似科幻电影的内容,正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的工作。

和许多归国侨界人才一样,2005年,陆林放弃在美国的优渥生活,回到祖国,任北京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所长。“中国才是我的家,想为祖国做点事情。”陆林说。

在《科学》《柳叶刀》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400余篇,总引用2.7万余次,连续入选医学领域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创建国内首个《睡眠医学》和《成瘾医学》课程……回国10多年来,陆林培养了100多名硕、博士和博士后,其中大多已成为这个领域的骨干力量,有的成为医学院院长、系主任、教授。作为学科带头人,每每看到自己的学生在事业上有所突破,陆林都会感到无比开心与自豪。

当选国际麻醉品管制局委员,致力于在国际范围内协调麻醉品管制活动;作为世界卫生组织新冠肺炎研究专家组成员,参与制定“新冠肺炎全球研究路线图”;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牛津大学等高校开展广泛合作,推广我国本土科研成果……得益于海外学习和工作的经历,陆林带领团队不断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高了我国精神医学和睡眠医学研究水平,也不断提升我国在精神医学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今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设置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的通知》发布,决定在北京市、上海市和湖南省设置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北京大学第六医院被指定为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主体医院之一。“设置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意义重大,能够通过多中心协同工作机制,带动全国精神疾病领域建设与发展。”陆林也把它看作提升诊疗服务水平的重要契机,“我们将进一步发挥精神医学学科优势,继续增强引领和辐射作用。”

悬壶济世,医者仁心。陆林十分关注贫困地区群众的精神健康。“精神卫生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农村地区尤其欠缺。”陆林带领团队奔赴四川凉山、陕西延安、贵州遵义等地,“随着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人们对精神健康也越来越重视”。

每逢世界睡眠日(3月21日)和世界精神卫生日(10月10日),陆林都经常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国心理健康的未来,需要全民参与。我非常愿意向大众进行科普宣传。”陆林说,心理疾病可防可控,社会需要破除对于心理问题的污名化和病耻感,加强心理健康普及和教育非常重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报告提出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这极大鼓舞了我们推动精神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陆林把“守护中国人的健康梦”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我国精神医学领域的部分研究在国际上已经属于领跑水平,但整体赶上发达国家水平,我们还需要继续攻坚克难、加强创新。”

佰仁医疗创始人金磊:

“让中国的技术走向世界”

“你做了这么长时间的心脏瓣膜研究,中国瓣膜病患者更需要你!”直到今天,金磊还清晰记得,22年前导师朱晓东院士说这句话时的神情。那时,金磊结束了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3年多的深造,就职于美国一家研究所。

摆在金磊面前的是一个重要而艰难的抉择:留在美国待遇颇丰;回国,则可能要从头开始。

“出国以后,思乡之情会更为浓烈。”每逢中国传统节日,金磊都会与当地华侨朋友聚在一起。“大家都想家,不约而同聊起祖国和亲人”,金磊经常想起导师的嘱托,还有远隔重洋的母亲。

2001年,金磊决定回国,创立了北京佰仁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出国前,金磊就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瓣膜及辅助循环研究室的副主任,参与了国家生物心脏瓣膜“七五”和“八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的研究。凭借研制人工生物心脏瓣膜等核心技术,公司创立之初就成功申请到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经费支持100万元、中关村科技园配套经费支持50万元。“我们赶上了创业的好时候、好政策。”金磊感慨。

心脏是“生命之泵”,而瓣膜是心脏的“阀门”,起到保证血液单向流动的作用。“一个个人工瓣膜,能拯救一个个鲜活的生命。”2003年10月,金磊带领团队研制的牛心包生物瓣膜获国家药监局批准注册上市,填补了我国生产生物心脏膜瓣的空白,公司也成为国内第一家、世界第二家从事牛心包生物瓣膜商业化生产的企业。

“我们的核心技术是以牛心包组织作原材料,制成与天然瓣膜结构类似,生物相容性好且更加耐久、适合中国瓣膜病患者的人工生物心脏瓣膜。”金磊表示,人工生物瓣膜从研发到变成产品中间环节多,目前一枚生物瓣膜的制造需要人工缝制1800针才能完成,公司熟练缝瓣员工缝制一个瓣膜需要两三个小时,此前还需经过一两年的培训。

创业的艰辛不一而足。有一个小故事,每当想起,金磊就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2012年,金磊带领团队参加第一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希望中国所有像我一样的孩子,都能通过治疗健康成长。”决赛现场,一个甘肃小女孩讲述了自己“起死回生”的经历。原来,小女孩是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从小就四处求医问药,曾被多次下达“死亡通知书”。终于,在金磊团队的技术支持下,小女孩完成了人工生物肺动脉瓣与人工主肺动脉的重建,重获新生。“孩子们,不用怕,我们已经有了这个技术,一定能让你们恢复健康。”在现场,金磊忍不住哽咽道。

正是坚守这样的信念,金磊带领团队不断创新,取得一次次成功。2019年,佰仁医疗登陆科创板;2020年,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我这辈子都在做人工心脏瓣膜,我的愿望就是让中国患者用上安全有效、更加耐久的人工生物心脏瓣膜,也让中国的技术走向世界。”金磊信心满满。

来源:人民日报


<上一篇:不动摇不走样下一篇:在新征程上贡献更多侨界力量(记者手记)>
0.108

联系我们
展开
  • 微信扫码咨询
  • 微信扫描咨询客服
  • QQ客服
  • 陈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陈老师
  • 刘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刘老师
  • 杜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杜老师